为什么我讨厌会籍 match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是酒店的白金会员,订房会不会打折?你是航空金卡,订机票会不会有打折?你是星巴克的金会员,买咖啡会不会有打折?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回答了不知多少遍:基本没有。似乎到现在为止,还是有相当多一部分朋友对 “会员” 的概念仅仅停留在打折的层面,似乎只有打折了,才算没白加入会员。其实,各种公司培养用户忠诚度并不想用折扣留住顾客,低价并不利于培养忠诚度,更多的是会给予会员增值服务。
拿我最熟悉的 SPG 来说吧,刚注册的等级是优先顾客,也就是俗称的白板卡。白板卡最大的价值是通过 SPG 官方预订能享受免费网络,而且消费可以累计积分了。要知道,很多国际连锁酒店通过第三方预订网络都是要收费的。
住够 10 次或 25 晚之后,会升级为金会员。金会员可以升级房型,延迟退房,多 50 % 额外积分。
住够 25 次或 50 晚之后,就会升级为白金会员。白金会员可以保证早饭,在有行政酒廊的酒店会保证行政待遇,还会升级至现有最佳客房,运气好的话还会升级到套房。
但不论何种级别的会员,预订的价格都是一样的,酒店会将你的额外的增值服务作为对于忠诚度的奖励回馈予你,而不是简单的打个折。事实上,当达到白金会籍以上时,所得到的回馈远高于那点不痛不痒的折扣。
各家酒店集团的忠诚度计划都大同小异,最终的目的都是利用忠诚度计划的回馈来让会员尽可能的选择自己的集团。如果我已经是 SPG 白金了,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我肯定会优先选择 SPG 集团的酒店住。因为我在这里能获得升级、免费早餐还有更多的积分。入住某家酒店多了,可能还会得到额外惊喜。
成为一家酒店的高级会员,要付出很多经济和时间成本。在成为高级会员之后,如果想换别家,需要抛弃现有集团的待遇从零开始住另一家,很多人会觉得落差太大,难以接受。所以,很多酒店集团都会不定期开展 “高端会员挖墙脚” 活动,也就是会籍 match。
比如,我有某集团高端会籍,只需提供会籍状态和入住记录,即可匹配到另一个集团同等或近似级别的高端会籍。这样一来,挖墙脚就更容易一些。只要有了同等待遇,那么之后出行当然也会将有高级会籍的集团考虑在其中。
对于酒店来说,增加了好多高级会员,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本集团酒店。对于常旅客来说,有了另一个高级会籍傍身,可以选择的酒店更多,打开了另一片广阔天空。看起来两全其美不是吗?其实并非如此。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之前我一直是希尔顿集团的忠实簇拥,也住够了足够晚数来保持我的钻卡,目前我的希尔顿钻卡的有效期到 2017 年 2 月。但是,之前的万豪喜达屋合并新闻一出,凯悦希尔顿纷纷出面集体挖墙脚,希尔顿甚至还出了一个自助的系统来提高 match 效率。
如果都是按照规则,从其他集团货真价实的高级会员转会过来,当然也是无可厚非。但据我所知的是,希尔顿基本不太去核实也难以核实资料的真实性。所以,在 PS 技术横行的今天,凭空变出一个其他集团的高级会员并不是什么难事,而最新 match 出来的会籍,钻卡有效期到 2018 年 2 月。
我不知道这次希尔顿收获了多少钻卡会员,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是真钻,多少是 “水钻”。但这次无底线的 match 活动,对于住出钻卡的会员,伤害是巨大的。
由于凭空增加的钻卡会员,我熟悉的几个希尔顿酒店不约而同降低了对高级会员的待遇。本身经常会给钻卡会员套房的酒店,现在很少给。本身酒廊餐饮酒水不错的酒店,现在也降低了品质。因为条款规定了钻卡都可以使用行政酒廊,来酒廊的人多了,成本增加但是预算没涨,那就只有降低品质一条路可走了。
当一个酒店的行政酒廊变成了菜市场一样的地方,本来精致的餐食水准开始向大排档看齐,莫名增加了许多无理投诉,对高级会员越来越不当回事,这些都只能促使真正住出钻卡的会员加速逃离。对于每年都有大量入住需求的常旅客来说,不选这家还可以选别家。只要有入住量,总能住出高端会籍。
当人人都是钻卡的时候,钻卡自然也就一文不值。就像前两年,洲际和雅高的白金卡随手可得,但有了白金卡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太多作用,所以大家都戏称 P 卡就是个 P。当然,这两家的高端会员条款也不保证行政待遇,所以酒廊的状况可能没有希尔顿严峻。
随手可得的东西,自然也是随手可弃。如果真的想要挖其他酒店的高级会员,我觉得提供会籍挑战是最好的办法。在限定时间内入住足够次数或晚数,就可以得到高级会籍。
但对于急功近利的酒店集团来说,等这点时间似乎都是多余,滥发高级会籍的后果就是伤害真正的常旅客。既然被伤害了忠诚度,在还有选择的情况下,也就只能用脚投票了。